作者:宋必碩 張燕飛
一、云門宗及其淵源
云門宗,佛教禪宗五宗七家之一,創宗祖師為云門文偃禪師(公元864一949年)。五代時,文偃禪師創宗于韶州云門山光泰禪院,以位於韶州云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大覺禪寺為祖庭,故得名為云門宗。云門宗風以鋒辯險絕著稱,對后來的禪風和文風均有較大影響。
馮學成先生在《云門宗史話》(第二部分:云門道場和盛大的云門宗)指出:“云門大師的見道因緣,來自馬祖一系,黃檗希運大師的高徒臨濟義玄之長兄睦州陳尊宿;云門大師的法脈,襲承了石頭一系的雪峰義存禪師;云門道場的開辟,受惠于馬祖一系,百丈再傳之靈樹如敏禪師。因靈樹如敏禪師與南漢政權的親密關系,云門大師既無對手,又無障礙,一帆風順地建立起云門道場和盛大的云門宗”。這便是云門宗的創始淵源。
北京大學劉烜教授和志安(韓)主編的《中國禪寺》(大覺禪寺)中記載,五代時,“南漢國幾代君主都崇佛,為云門宗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入宋,云門宗勢力迅速向北發展,影響及于京師和朝廷,可以說云門宗挾皇權之勢,與臨濟宗一起共同擔當了發展禪宗的動力,云門的影響在北宋初、中期稍大于臨濟”。
專家認為,從文偃大師所承襲的雪峰義存禪師圓寂之年(908年)算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禪師圓寂之年(1208年)止,云門宗經歷了五代、北宋、南宋三朝整整三百年。這期間,云門宗高僧大德輩出,如白云子祥、德山緣密、洞山守初、香林澄遠、韶州廣悟、巴陵顥鑒、洞山曉聰、雪竇重顯、天衣義懷、佛印了元等,特別是佛印與蘇東坡的交往,在千年禪林中無不知曉。再如圓通居訥、大覺懷璉、佛日契嵩、慧林宗本、法云法秀、大通善本等,因宋王室的推崇,法位至尊。后來,云門宗便由山林轉到了都市,即由粗布麻衣,轉為紫衣磨衲。淡失了文偃祖師當年的“忘餐待問,立雪求知,困風霜于十七年間,涉南北于數千里外這種真參實證、刻苦求知”的寶貴精神。到南宋時期,云門宗宗風日衰,法脈至不可考,以至很多專家學者均認為宋朝走向滅亡時,云門宗也隨之走向衰落,終至湮沒。
二、唐末云門宗進入舒州
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是安徽省安慶市的前身。古舒州領今天安徽省安慶市轄區的懷寧、太湖、岳西、望江、宿松5縣及桐城 、潛山2市,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
公元前后,佛教傳入中國。漢明帝時期,楚王劉英將佛教帶入江淮,并滲透到舒州一帶。晉代,中州童師和尚至舒州皖縣(潛山、懷寧、太湖、望江、宿松一帶)弘法傳道,并在潛山建太平寺、太平寺塔、西門塔、百丈寺、后山寺及后山寺塔(今岳西縣響腸鎮法云寺及千佛塔),西僧佛圖澄到太湖建佛圖寺;南朝宋明帝時期,寶志禪師來往于潛山皖水之間,這些是舒州(安慶)佛教最早的記載。
南朝梁時,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渡傳法,于嵩山少林寺將衣缽及《楞伽經》傳與二祖慧可;劭山拥竭_摩衣缽后,南下舒州司空山,播法傳道,并傳衣缽與三祖僧璨,僧璨承二祖衣法,到舒州皖公山(天柱山)開辟道場,并傳法四祖道信。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相繼創立方便法門和東山法門,發現并培養了六祖慧能,慧能集大成而開創南宗宗風。自此禪宗一席,大盛于天下,影響于世界。
到了唐中葉,中國禪宗進一步發展,后陸續出現“禪門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云門和法眼五派。禪宗六祖以后,南宗獨勝,舒州佛教再度得到空前發展,高僧輩出,各地寺院林立,司空山、天柱山、浮山、龍山等成了重要佛事道場,以臨濟宗的楊岐派和黃龍派、曹洞宗、云門宗為主,八方高僧紛至沓來,禪家學者各派云集,龍象竟出。馬祖道一、百丈懷海、南泉普愿、臨濟義玄、云門文偃、伏虎禪師、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及“演門三杰”、浮山法遠、投子義青、大洪報恩、芙蓉道楷等一些禪宗大師級人物在此大演宗風,留下了許多千古禪話。
唐昭宗天復時期,舒州僧人‘天柱山和尚’(唐末五代時舒州人,得傳青原單旨,住持三祖寺。)前往韶州云門山參謁文偃禪師,請文偃禪師歸天柱山,主持山谷寺,由此可知,文偃祖師曾到天柱山弘法,云門宗由此進入舒州,并一度興盛于臨濟宗。
1920年《潛山縣志》(卷三十·雜類志·仙釋)載:“天柱山和尚得旨云門文偃住天柱山”,清乾隆三十八年編《皖典類編》載:“天柱山和尚得旨云門文偃住天柱山,上堂曰:‘莫有作家戰將么?試出來與山僧相見’,時有僧出,禮拜師曰:‘山僧打退鼓’,曰:‘和尚是什么心行?’師曰:‘敗將不戰’”由此對話可見,云門宗風禪意盎然,余韻無窮,但太孤危險峻,有時曲高和寡,對一般中下根廣大人群,常感不易理解。專家學者認為,云門宗既不像臨濟宗那樣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樣丁寧綿密,而是以激烈言辭,指人迷津,剿絕情識妄想。有云門僧曾作頌示學人:“云門聳峻白云低,水急游魚不敢棲。入戶已知來見解,何勞再舉轢中泥!背浞直砺读嗽崎T聳峻、 機用迅疾、不容擬議的特性。
馮學成先生在《云門宗史話》載:在云門大師建立宗旨之前,已有溈仰、臨濟和曹洞三家先行于世。溈仰宗的綱宗原不甚明確,宋代禪師在溈山、仰山、香巖三師的語錄中,歸納出“三種生”、“圓相”和“三照語”。臨濟宗的綱宗則分外明確,這就是禪林中最為熟識的“三玄”、“三要”、“四喝”、“四料揀”、“四賓主”、“四照用”等。曹洞宗的綱宗也廣為禪人所熟悉,如“正偏五位”、“君臣五位”、“功勛五位”、“三滲漏”、“三種墮”等,更有其包含了綱宗及體系的《寶鏡三昧》。云門宗的綱宗,其后各宗的禪師們都曾多加抉擇,如《人天眼目》所指,則有“三句”,“抽顧”,“一字關”,并把云門大師弟子巴陵顥鑒禪師的“三轉語”亦作為云門綱宗列入。
云門“三句”乃云門禪法的精髓。宋代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在其《碧巖錄》中著:“云門尋常一句中,須具三句,謂之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浪句,截斷眾流句。放去收來,自然奇特,如斬釘截鐵,教人卜度不得!眻A悟克勤除了對“云門三句”推崇備至外,還一再贊嘆云門大師的“格外玄機”和“向上全提”。再如“北斗里藏身”句,既“透得法身”,法身賅遍虛空,南斗也罷,北斗也罷,無處不可藏身。后來禪師多以此語提持,并成為宋代參禪的重要題材。如有關“北斗里藏身”的偈頌,在南宋時編纂,元朝時增補的《禪宗頌古聯珠通集》中,記載多達三十多首,拈頌之人有云門宗雪竇重顯,曹洞宗投子義青、浮山法遠,臨濟宗汾陽善昭、黃龍慧南以及時在舒州白云院的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等著名大師,他們所作之頌極為精彩。由此可見,其時云門禪法盛行舒州。正如有關專家所認可,自馬祖以來,法門之盛,云門當為第一。云門宗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主要分布于廣東和湖南,再則為江西、江蘇、湖北、安徽、四川,乃至陜西、山西亦有傳人,可以看出‘天柱山和尚’,抑或為舒州云門宗的傳人。
三、清代云門宗遺跡在舒州地區的發現
長期以來,學術界皆認為云門宗在南宋時漸衰,元以后法脈不清,或已絕跡,史載的資料甚少。但近年來,岳西縣民間文化研究團隊通過對資福寺云門宗道場遺址及碑記進行考證,發現清嘉慶末期,云門宗傳人三袛覺滿禪師等到潛山縣湯池畈(今岳西縣溫泉鎮)羅源山資福寺建云門宗道場,自稱“資福云門,正宗法派”,經道光、咸豐、同治到直至文革遭毀,歷一百五十余年,成為清代舒州地區云門宗發展的重要力證。
資福寺位于安徽省岳西縣溫泉鎮資福村享堂組羅源山,地處天悅灣溫泉風景區西側。明天順六年(1462)《直隸安慶郡志》載:“羅源山資福寺,在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洪武三年僧德祖重建!1722年《安慶府志》載:“資福寺,在湯池畈羅源,宋創明廢”。1920年《潛山縣志(卷三十·雜類志·仙釋·寺觀)載:“資福寺,在清照鄉縣北一百里湯池畈羅源山,宋慶歷創。資福塔,在資福寺”。由此可見,資福寺始建于北宋仁宗趙禎慶歷時期(1041-1048),歷經元、明、清、民國直至文革時期遭毀,而其門派法脈是自始即為云門宗,抑或自嘉慶時期三袛覺滿禪師方始,因寺院部分碑記被毀,則難尋實證。
湯池畈羅源山在老潛山縣清照鄉天堂境內。羅源山海拔400多米,位于古天堂盆地和天堂古驛道中心的制高點。系宋代榷茶制度下的六榷貨務十三山場之一的羅源場所在地。1920年《潛山縣志》(卷一·輿地志上·疆域沿革)載:“清照鄉,十四里出西門大路,至桃花鋪轉北張陂坂,烏株嶺,九山、埭口、五河、閔家山、上河南交太湖界,又上寶纛河、上青、通霍山界嶺,轉東老鴉嶺、華陽殿、馬家坂、和山莊、查林河、河坪、萬澗,天柱山馬家莊至太平山小河城北為界,週廻百余里,大約山多田少,惟天堂沃野平原……”。到后來,清照鄉被析分為西鄉全部、前北鄉部分地區和后北鄉部分地區。民國25年(1936)岳西建縣,西鄉全部、包括羅源山在內的前北鄉部分地區、后北鄉部分地區被劃歸岳西縣。
資福寺位于羅源山的半山腰。據當地老人回憶,資福寺在民國時期有前后兩重,殿堂香火非常旺盛。新中國成立后,佛殿被改為民居,F原寺前重建的門壁尚存,后重大殿已經坍塌。在遺址內,發現古碑兩塊,一塊嵌在民居墻內,另一塊在后山上,大半沒入砂土。兩塊古碑均為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資福寺功德碑。其中一碑因字跡模糊,難以辨認。另一碑記為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資佛寺募捐碑記,碑文“光前裕后,今將募化山主王府重修資福寺捐輸功德諱名列后(名略),住持僧添籌捐己資七五錢二百三十兩,募緣曾孫照霞、元孫修竹來孫真如、云孫諭書,道光二十四年孟秋月谷旦!庇纱丝梢,清道光時期,在當地王氏家族的大力支持下,云門宗傳人添籌法海屋方禪師及其曾孫照霞、元孫修竹來孫真如、云孫諭書等曾重修資福云門宗道場。另外,還有鐫刻有“!弊植⒌窕ǖ木朗瘔湰F存在離此不遠的民俗陳列館中,鐫刻有“資”字石墱下落不明。
資福寺祖師墓碑記
資福寺碑記
在資福寺遺址的左側后山上發現有四處云門宗祖師墓碑,其中保存完好的有三處。第一處墓碑碑記:“酉山卯向,資福云門,正宗法派,大清道光十七年丁酉歲十月榖旦,圓寂恩師三袛覺滿和尚墓,徒海屋,長房曾孫星煥、二房元孫亭鳳仝悟、通、泰、極等派立”;第二處墓碑碑記:“乾山巽向,資福云門,大清咸豐元年辛亥歲季冬月榖旦,圓寂恩師諱星燦老和尚墓,徒亭鳳孫悟來仝通、極、元、虛等派立”;第三處墓碑碑記:“乾山巽向,大清同治元年歲在壬戌十二月吉旦,圓寂太高祖添籌法海屋方老和尚墓,法孫修竹、真儒、皖泉,房法孫安禪、妙音仝立”;除此之外,還有一處墓碑記:“艮山坤向,資福云門……”因年久風化,此殘存墓碑大多數字跡已無法辨認。從上述墓碑上可看出資福寺云門宗在清代法派字號為“法覺海悟通泰極元虛”等,自嘉慶末期至文革前期,三袛覺滿禪師及其弟子在此已傳九世,大約一百五十年,已足可證資福寺在清代曾為云門宗興盛道場之一,云門宗在清代舒州的發展由此可見一斑。
資福塔在資福寺東約200米處,位于羅源山山腰,該塔建于宋代,系四方形石塔,高7層26米,據傳,因其到岳西古天堂東西南北四方邊界的距離都是4千米,因此,也被稱為天堂(天塘)的(涵窨樁),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說,資福寺應是一處風水絕佳的寶剎。
上世紀60年代“掃四舊”時,資福塔被炸毀,原塔所在位置現在已被墾為桑園,塔用石料部分砌了河壩,部分散落在寺前的古道上,而那塊上圓下方、飾蓮瓣圖案的塔頂基石,現被當地居民當作洗衣石使用。
2012年3月,當地群眾意欲重建資福寺及資福塔,邀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岳西縣文物局對資福寺塔地宮進行清理發掘,共出土文物16件、北宋銅錢2600余枚,其中包括石函一口、金棺一只(有骨舍利)、銀棺一雙(有骨舍利)、銅鎦金佛像一座、鐵佛像7身、凈瓶一把、瓷盒一只,還有殘碑半塊、銅佛像座一個、以及水晶、銀質、瓷質、陶質殘片若干,從上述出土文物考證,資福寺及資福塔建于宋代。另外,資福寺塔地宮金棺、銀棺中的舍利來源,今尚待進一步考證。
四、結語
自雷庵正受禪師圓寂后至嘉慶前期,云門宗記載極少,今天資福寺云門宗道場的發現,不僅是云門宗文化的重要補充,更是云門祖庭傳承在清代的縮影,同時也力證了云門宗和臨濟宗、曹洞宗和云門宗等其他眾多禪宗教派一起,在古舒州地區興盛發展,為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舒州地區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參考資料:
1、馮學成《云門宗史話》
2、劉烜、志安(韓)主編的《中國禪寺》
3、1920年《潛山縣志》
4、資福寺碑記
作者簡介:
宋必碩,男,1964年10月出生,安徽岳西縣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安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岳西縣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
聯系電話:13865563319
張燕飛,女,1971年8月出生,安徽岳西縣人,岳西縣市場管理局副主任科員,主治醫師,執業藥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