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以黨和國家的宗教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為指導,承繼歷代佛教先賢宿德的期冀,以培養和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信仰虔誠、學修并重的新時代僧才為己任。自創辦以來,已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員,其中大專生683人,本科生321人,研究生53人,不少學僧已分赴全國各地寺院,承擔重要崗位。
在辦學過程中,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結合國民教育優勢,面向大眾、面向未來、面向國際,根據院長道慈法師提出的“常隨佛學、信行合一”校訓,努力實施普陀山佛協新時代“三四五”發展戰略,以“建設佛教僧才培養中心”和“建設佛教名!睘槟繕,不斷完善梯級培養、雙軌教育、學修并重、教研并行的佛教院校教育體系,始終突出如下五個注重:
注重政治上靠得住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以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為指引,聚焦打造“佛教僧才培養中心”和“佛學名!边@一目標,注重政治理論學習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開展新生始業教育,學習憲法、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和《浙江省宗教事務條例》等法律法規,把時事政治列為學院預科、本科教育必修課程。結合“平安宗教活動場所”創建活動,積極推進“五進”工作(國旗、憲法和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平安創建進宗教活動場所)。
努力推進“十百千萬”普法工作,打造省級宗教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和省級宗教普法示范點。創建普法宣傳欄、擴充普法類藏書、發放普法案頭書、組織普法學習會、舉行普法講座等,通過殿堂、課堂、講堂、校網、校報、校微信公眾平臺,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引導廣大師生愛國愛教、學法守法,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融法于心、化法于行,使學院內學法、尊法、守法、講法的氛圍日益濃厚,進一步提升了全院師生的政治素養。
注重宗教上有造詣
經過不斷地探索、調整和完善,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最終形成了目前兩年預科、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的培養層次設定,各層次間相互支撐,各有側重。同時與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簽署了《教學科研合作協議》,增加公共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開啟了僧教育與國民教育同時進行的雙軌制教育模式。學院學術委員會還相繼成立禪宗、戒律等教研組,積極推進本科、預科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工作。其中中觀、唯識兩個教學團隊的教學成果已進入中國佛教協會主持的全國漢傳佛教統編教材編寫序列。
注重品德上能服眾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以“鞏固信仰、尊師重道、以人為本、以戒為師、完善人格、學修并重”為重心,堅持每年組織三次佛七共修,逢開學、國慶和大型活動時堅持舉行集體升掛國旗儀式,堅持每月初一、十五早殿課誦,堅持半月誦戒,每周坐禪、共修念佛誦經等,使之成為常規化學修活動。
在學風培養方面,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以營造學習氛圍、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習慣為目的,制定了學僧上課、上殿、過堂考勤等一系列制度。
在教風養成方面,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以“常隨佛學,信行合一”為準則,從院長、常務副院長直至師生,無論殿上殿下,課內課外,處處講求一言一行合乎正法,一舉一動合乎律制,保持少欲知足、淡泊名利的衲子本色,展現清凈和合的精神面貌,維護殊勝莊嚴的佛門形象。
注重高品質育僧才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始終重視各學術領域建設及名師引進工作,邀請著名學者擔任研究生導師和客座教授,與華東師范大學、浙江海洋學院、西北大學、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日本大谷大學、斯里蘭卡凱蘭尼亞大學、龍禧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關系。
自2006年至今,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巴利語與佛學研究院已為學院培養了多名哲學和文學博士。學院還與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共同成立了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普陀山教學科研實踐基地、佛教詮釋學研究所和佛教古籍整理研究所,為學院提升科研層次、提高教學水平、密切學術交流提供了強大助力。
注重建設中有方向
一、學科有特色。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立足當前國家建設的需要及佛教發展的需求,依靠自身地域優勢和師資優勢,在確保公共課及專業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以滿足國際交流為著眼點,以中英、中日雙語教學為特色,發揮自身特長,確立了天臺學、觀音學、戒律學、巴利語、早期佛教學等專業方向,致力為佛教界培養出有專長、有修為的國際弘法人才。
二、學術有成果。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大力推進學術研究活動,以學術委員會和華東師范大學普陀山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為主導,通過對僧教育理念、方法、體系的深刻思索、探尋完善,編制了科學、規范、統一的《教學大綱》,以雙語授課提升國際化教研水平,并推動了佛經善本、巴利語梵語佛教譯介、經典注疏、中國佛學經典收集整理等研究項目,同步發表相關論文。
三、教學有名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以打造“名校、名師、名學科、名課”為目標,建立了名師工作室,選拔各學科帶頭人推動學科建設,完善規范教學計劃,實現同一學科內教學大綱及教材統一。在名師的帶領下,有針對性地對有志于佛教教育事業的優秀畢業生、優秀研究生進行重點培養,逐步形成老中青梯級師資團隊。同時加大雙語授課教師的培養力度,推進學院國際化教學科研水平。
四、管理有規范。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面向全國招生,以預科、本科、研究生的梯級教育模式,統一的課程設置,規范的規章制度,充分保障了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學院還制定了定向及錯時培養方案,編寫出版學科教材及教學大綱。致力于成為有優秀的師資團隊,有成熟的辦學模式,又與時代需求和當前佛教發展相適應的僧才培育基地。
五、文化有品牌。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創設了展現相關學術成果的“觀音學術研討會”,面向文化人士的“名師講堂”和面向普通信眾的“周末弘法講堂”,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或信仰需求,引導信眾正信正行。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將繼續以“常隨佛學、信行合一”為宗旨,為中國漢傳佛教的健康發展培養合格僧才而不懈努力。
本文刊《中國宗教》2020年05期